您好!欢迎访问北京航天伟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18618396246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耐电压击穿性能研究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耐电压击穿性能研究

更新时间:2025-08-12      点击次数:205


环氧树脂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具有力学强度高、绝缘性能优异、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如变压器、电缆附件、绝缘子)的绝缘结构中。然而,纯环氧树脂在高电场、高温或潮湿环境下易发生击穿失效,限制了其在高压电气设备中的进一步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向环氧树脂中引入纳米填料(如 SiOAl₂OTiO等)形成的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展现出更优异的耐电压击穿性能,成为电力绝缘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材料特性、影响因素、测试方法及应用前景四个方面,系统探讨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耐电压击穿性能。

一、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特性与优势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是通过将纳米尺度(1-100nm)的无机填料均匀分散于环氧树脂基体中,经固化反应形成的新型复合材料。与传统微米复合材料或纯环氧树脂相比,其耐电压击穿性能的提升源于纳米尺度带来的独二特界面效应和微观结构优化。

1. 界面效应:抑制击穿的 “微观屏障"

纳米填料与环氧树脂基体之间会形成一层厚度约为 1-10nm 的界面过渡区,这一区域的分子链排列、交联密度与基体存在显著差异,成为抑制电击穿的关键。具体表现为:


 

·       电荷捕获作用:界面区的缺陷(如悬挂键、偶极子)可捕获迁移的自由电子,降低电子动能,避免其在电场加速下形成 “电子雪崩"(击穿的主要机制);

·       电场畸变缓解:纳米填料的介电常数与基体存在差异(如 SiO介电常数约 3.9,环氧树脂约 3.6),可分散局部强电场,减少因电场集中导致的局部击穿;

·       抑制空间电荷积累:界面区可阻碍空间电荷的注入和迁移(如 Al₂O纳米颗粒可显著降低环氧树脂中的空间电荷密度),避免因电荷积累形成的电场叠加效应。

 

例如,当纳米 SiO含量为 5wt% 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区体积占比可达 30% 以上,形成连续的 “三维屏障网络",显著提高击穿场强。

2. 微观结构优化:提升材料均匀性

纯环氧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可能因交联反应不均形成局部缺陷(如气泡、微裂纹),这些缺陷是击穿的薄弱点。纳米填料的引入可:


 

·       细化固化结构:纳米颗粒作为异相成核点,促进环氧树脂分子链均匀交联,减少缺陷数量;

·       增强力学性能:纳米填料与基体的强界面结合力可提高材料的抗冲击强度和耐热性,避免因机械应力或热老化导致的微观损伤;

·       改善耐老化性能:纳米颗粒(如 TiO)具有光催化作用,可抑制环氧树脂在高温、紫外线下的氧化降解,维持长期绝缘性能。

 

实验表明,添加 3wt% 纳米 Al₂O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击穿场强较纯环氧树脂提升 20%-30%,且在 100℃热老化后仍能保持 80% 以上的初始性能。

二、耐电压击穿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耐电压击穿性能并非随纳米填料添加量单调提升,而是受填料特性、分散性、制备工艺及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1. 纳米填料的特性

·       种类:不同纳米填料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差异显著。例如,SiO Al₂O填料因表面羟基(-OH)可与环氧树脂形成氢键,界面结合力强,更利于提升击穿性能;而碳纳米管(CNT)因导电性高,仅适用于低添加量(<1wt%),否则易形成导电通路导致击穿场强下降。

·       粒径:在一定范围内,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界面区占比越高。如 10nm SiO填料的界面效应优于 50nm SiO,但粒径过小(<5nm)易团聚,反而恶化性能。

·       表面改性:纳米填料表面通常需经硅烷偶联剂(如 KH550)改性,以降低表面能、提高与基体的相容性。未改性的纳米颗粒易团聚形成 “导电微区",导致击穿场强下降。例如,改性后的纳米 SiO在环氧树脂中分散均匀性可提升 40%,击穿场强提高 15%

2. 填料添加量的 “临界值效应"

纳米填料的添加量存在 “最佳范围",超过该范围后性能反而下降。以纳米 SiO₂/ 环氧树脂体系为例:


 

·       低添加量(<1wt%:填料分散稀疏,界面区不连续,对击穿性能提升有限;

·       最佳添加量(2-5wt%:填料均匀分散,形成连续界面网络,击穿场强达到峰值;

·       高添加量(>8wt%:填料团聚严重,形成 “缺陷中心",且复合材料黏度增大导致固化过程中气泡增多,击穿场强显著下降。

 

这一规律在多数纳米复合体系中普遍存在,是材料设计时需重点关注的参数。

3. 制备工艺的影响

制备工艺直接决定纳米填料的分散性和复合材料的微观缺陷,常见工艺包括:


 

·       机械搅拌法:设备简单但分散效果有限,适用于低黏度体系,易产生局部团聚;

·       超声分散法:通过高频振动破碎团聚体,可将纳米颗粒分散至亚微米级,但过长时间超声可能导致环氧树脂分子链断裂;

·       原位聚合法:在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同步分散纳米填料,界面结合力强,但工艺复杂、成本高。

 

例如,采用 “超声分散 + 机械搅拌" 复合工艺制备的纳米 Al₂O₃/ 环氧树脂材料,其击穿场强较单一机械搅拌法提升 25%且数据重复性更好(标准差<5%)。

4. 环境因素的作用

实际应用中,材料的击穿性能受使用环境影响显著,主要包括:


 

·       温度:高温下环氧树脂分子链运动加剧,自由电子迁移能力增强,击穿场强下降。例如,60℃时纳米复合材较 25℃时击穿场强降低 10%-15%,但降幅低于纯环氧树脂(20%-25%);

·       湿度:潮湿环境中,水分通过扩散进入材料内部,在界面区形成导电通道,导致击穿场强下降。经疏水改性(如添加氟硅烷)的纳米复合材料,其耐湿击穿性能可提升 30%

·       电场类型:材料在直流电场下易积累空间电荷,击穿场强通常低于工频交流电场(如纳米复合材在直流下击穿场强约为交流下的 70%-80%)。

三、耐电压击穿性能的测试方法与标准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耐电压击穿性能需通过标准化试验评估,常用方法基于 GB1408.1-2006《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和 ASTM D149 等标准,核心是通过电压击穿试验仪测量材料的击穿场强(单位:kV/mm)。

1. 样品制备

·       尺寸要求:样品为圆形或方形薄片,直径应大于电极直径 30mm 以上(如使用 25mm 直径电极,样品直径≥55mm),厚度通常为 0.1-1mm(薄膜样品可叠加至合适厚度,但需记录总厚度);

·       预处理:样品需在 23±2℃、相对湿度 50±5% 环境中放置 24h 以上,去除表面油污和水分(用无水一酒精擦拭后晾干);

·       缺陷控制:制备过程中需避免气泡和裂纹,可通过真空脱泡(真空度<0.1MPa)和缓慢固化(升温速率 5℃/min)减少缺陷。

2. 试验设备与参数设置

以航天伟创 LDJC 系列电压击穿试验仪为例,关键参数设置如下:


 

·       电极系统:采用直径 25mm(上)和 75mm(下)的铜电极,表面粗糙度 Ra≤0.8μm,避免尖一端放电;

·       升压方式:根据标准选择 “连续升压"(速率 1000V/s)或 “逐级升压"(梯度电压 1kV,保持时间 10s);

·       介质环境:空气介质(击穿场强<3kV/mm 时)或变压器油介质(击穿场强>3kV/mm 时,油位需覆盖电极 30mm 以上);

·       保护设置:电流保护 300mA,终止电压 50kV(避免设备过载)。

3. 试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       操作流程

i.       检查设备接地(电阻<)和环境条件(温度 23℃,湿度 50%);

ii.       将样品置于下电极中心,放下上电极确保良好接触;

iii.       关闭试验箱门,软件设置参数后启动试验,记录击穿瞬间电压值;

iv.       每组测试至少 5 样品,去除异常值(偏离平均值 ±15%)后取平均值。

·       数据计算:击穿场强 E = 击穿电压 U / 样品厚度 d(如 30kV 电压击穿 1mm 厚样品,E=30kV/mm)。

4. 击穿判断标准

材料击穿的特征包括:


 

·       物理痕迹:试样表面或内部出现贯穿性小孔、烧焦或开裂;

·       电学信号:试验曲线中电压骤降、电流突增(超过电流保护阈值);

·       重复验证:对疑似击穿样品,可降低电压(如 80% 击穿电压)重复测试,若再次击穿则确认失效。

四、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耐电压击穿性能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其应用场景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工程。

1. 新型纳米填料的开发

近年来,研究者尝试将二维纳米材料(如石墨烯、六方氮化硼 h-BN)引入环氧树脂,利用其超大比表面积和优异绝缘性进一步提升击穿性能。例如,添加 0.5wt%  h-BN 纳米片(厚度 5-10nm),复合材料击穿场强可达 45kV/mm,较纯环氧树脂提升 50%,且导热系数提高 3 ,解决了传统材料 “绝缘与散热难以兼顾" 的难题。

2. 多功能复合体系设计

通过多组分协同作用,材料可同时具备耐击穿、耐老化、阻燃等性能。例如:


 

·       纳米 SiO与蒙脱土(MMT)复配:SiO提升击穿场强,MMT 改善阻燃性(氧指数从 24 提升至 30);

·       纳米 Al₂O与碳纳米点(CNDs)结合:Al₂O抑制空间电荷,CNDs 赋予材料抗紫外老化能力(经 1000h 紫外照射后击穿场强保留率>90%)。

3. 工程化应用案例

·       高压电缆附件:在 110kV 交联聚乙烯电缆终端中,采用纳米 SiO₂/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其击穿场强提升 25%,运行温度上限从 90℃提高至 110℃,使用寿命延长至 30 年以上;

·       干式变压器: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制成的变压器绕组,在相同体积下额定电压可提升 15%-20%,且无需绝缘油,降低了火灾风险;

·       新能源设备:在光伏逆变器中,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可耐受 DC 1500V 高压,且耐湿热性能优异(在 85℃/85% RH 环境下 1000h 无击穿)。

五、挑战与展望

尽管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研究取得了突破,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       分散均匀性:工业化生产中难以实现纳米填料的批量均匀分散,导致性能波动(标准差>10%);

·       成本控制:纳米填料及改性剂价格较高(如纳米 h-BN 单价约 2000  /kg),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       长期可靠性:在复杂工况(如冷热循环、机械振动)下,界面区可能发生老化开裂,影响长期性能。

 

未来研究需聚焦于:


 

1.       开发低成本、高分散性的纳米填料制备技术(如原位生长法);

2.       建立界面结构与击穿性能的定量关系模型,实现 “按需设计"

3.       开展长期老化试验(如加速寿命测试),积累工程应用数据。

结语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通过纳米尺度的界面调控和微观结构优化,显著提升了耐电压击穿性能,为高压电气设备的小型化、高可靠性发展提供了新方案。随着材料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制备工艺的成熟,这类材料有望在电力、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绝缘技术从 “经验化"  “精准化" 升级。而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如基于 LDJC 系列试验仪的击穿试验),则为材料性能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 Liu J, Li S T, Wang Y X,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emperature-dependent DC breakdown mechanism of EP/TiO₂ nanocomposites [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22, 120 (13): 132901. 
[2] 刘艳玲。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耐电压击穿性能研究 [D].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2021. 
[3] 刘泽。纳米二氧化硅 /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电树枝及击穿特性研究 [D]. 太原理工大学,2020. 
[4] Li Z H, Chen X R, Zhang X M,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aCO₃ oligomers and organosiloxane modified epoxy resin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5, 122: 127-135. 
[5] Zhang J, Zhang Y, Wang Y, et al. Investigat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reakdown strength enhancement of composites and di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nanoparticl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2018, 25 (4): 1248-1254. 
[6] 杨瑞康。纳米 ZnO 添加对环氧树脂介电性能及抗电树性能影响的研究 [D]. 西安交通大学,2021. 
[7] 李丽。基于纳米复合的高压电机用环氧云母绝缘的电性能研究 [D]. 太原理工大学,2020. 
[8] 王川,徐航,朱宁,等。复合绝缘子芯棒用高导热环氧树脂氮化硼复合材料表面耐电痕特性研究 [J]. 高电压技术,2025, 51 (1): 241-248. 
[9] 李军。环氧树脂 / 纳米填料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D]. 西安交通大学,2005. 


北京航天伟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阳万兴路86号
邮箱:bjhtwc@163.com
传真: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