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电压击穿试验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同一块绝缘材料,在实验室测试时击穿电压为 30kV,到了车间测试却变成 25kV;用空气做介质时结果不稳定,换成变压器油后数据立刻变得整齐。这背后,是环境条件和试验介质在 “悄悄" 影响结果。本文以航天伟创 LDJC 系列试验仪为例,深入探讨这些 “隐形变量" 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控制它们以获得可靠数据。
温度是影响绝缘材料击穿性能最一显著的因素之一。对于 LDJC 系列试验仪来说,控制温度不仅是满足标准要求,更是确保数据重复性的关键。
温度如何改变材料的 “耐压能力"?
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与其内部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在低温时,分子运动缓慢,材料内部的 “自由电子"(导致导电的主要因素)难以移动,因此耐压能力较强;随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自由电子更容易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当温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材料甚至会从绝缘体变成半导体,击穿电压大幅下降。
例如,聚乙烯材料在 20℃时击穿强度约为 20kV/mm,而在 80℃时可能降至 15kV/mm—— 这就是为什么高压电缆在夏季更容易发生击穿故障(环境温度升高导致材料性能下降)。
LDJC 系列如何模拟不同温度条件?
LDJC 系列试验仪可配合高低温环境箱使用,实现 - 40℃至 300℃的温度覆盖,满足不同标准的测试要求:
测试时,需将样品在目标温度下放置足够时间(通常 30 分钟以上),让样品温度与环境一致 —— 就像炒菜前要 “预热" 锅具,确保材料处于稳定的温度状态。
常态试验:按 GB1408.1-2006 要求,在 23±2℃下进行,这是大多数材料的 “基准状态";
高温试验:如测试电机绝缘漆(HG/T3330 标准),需在 180±2℃下测试,模拟电机运行时的高温环境;
低温试验:用于航天领域的材料,可能需要在 - 55℃下测试,确保在极寒环境中仍能可靠工作。
如果说温度是 “缓慢影响",那么湿度就是 “快速干扰"。即使是微量的水分,也可能让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压下降 20% 以上。
湿度的 “双重破坏" 机制
例如,电缆纸在干燥状态下击穿强度约为 15kV/mm,若在相对湿度 80% 的环境中放置 24 小时,击穿强度可能降至 10kV/mm 以下 —— 这也是为什么 LDJC 系列试验仪要求常态试验湿度控制在 50±5% 的原因。
控制湿度的 “三板斧"
环境控制:实验室需配备除湿机,确保相对湿度稳定在标准范围内;若湿度突然升高(如梅雨季),可暂停试验或延长样品预处理时间(在干燥环境中放置更久);
样品预处理:吸湿性材料需按表 1 进行干燥处理(如 70℃、湿度<40% 条件下放置 4 小时),去除内部水分;
防闪络措施:若测试中仍出现表面闪络,可在电极周围加装硅橡胶防飞弧圈(环宽 30mm,与电极间隙 1mm),阻断表面放电路径。
试验介质(即样品周围的物质)是电压传递的 “环境载体",其绝缘性能直接影响电场分布。LDJC 系列试验仪常用的介质有空气和变压器油,二者各有适用场景。
空气介质:最常见但也最 “挑剔"
空气是默认的试验介质,适用于大多数固体绝缘材料(如塑料、玻璃)。但它有两个 “缺点":
因此,用空气做介质时,需确保样品的击穿强度低于 3kV/mm,或采取防飞弧措施(如加装防飞弧圈)。
变压器油:高耐压材料的 “最佳搭档"
变压器油是一种绝缘性能优异的液体介质,其击穿场强约为 20kV/mm(远高于空气),适用于测试高击穿强度的材料(如云母制品、绝缘纸)。它的作用主要有三个:
LDJC 系列试验仪的油盒设计巧妙:油盒可垂直提起更换,油位需超过上电极 30mm 以上(确保样品完一全浸没);长期不用时,需将油倒出并密封保存(避免吸潮变质)。
提高击穿场强:避免介质先于样品击穿,确保测试能顺利进行;
均匀电场:油能填充样品表面的微小凹陷,减少电场集中(尖一端放电的主要原因);
散热与灭弧:样品击穿时产生的火花会被油迅速熄灭,避免样品持续燃烧。
特殊介质:应对极一端测试需求
对于某些特殊材料(如用于高压开关的绝缘件),可能需要在 SF₆气体中测试。SF₆是一种惰性气体,击穿场强高达 8kV/mm,且具有灭弧能力,能模拟高压设备的实际工作环境。LDJC 系列试验仪的高压预留接口可连接专用气体试验箱,满足这类特殊测试需求。
材料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影响(如吸潮、老化),若直接测试,得到的可能是 “失真" 的数据。因此,试验前需通过预处理和条件处理,让材料 “恢复" 到真实状态。
预处理:消除 “历史记忆"
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材料在储存过程中积累的 “环境印记",使其状态统一。LDJC 系列试验仪推荐的预处理条件(表 1)如下:
例如,新出厂的塑料样品可能因包装密封而处于 “高湿度" 状态,预处理后才能反映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
常规处理:20±5℃、相对湿度 65±5%,放置 24 小时以上(适用于大多数材料);
快速干燥:70±2℃、相对湿度<40%,放置 4 小时(适用于纸张、织物等吸湿性材料);
深度干燥:105±2℃、相对湿度<40%,放置 1 小时(适用于陶瓷、玻璃等耐高温材料)。
条件处理:模拟 “服役环境"
条件处理是为了模拟材料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极一端环境(如高温、潮湿、浸泡),考核其性能变化。常见的处理方式(表 2)包括:
处理后,样品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如浸液处理后的样品需在 5 分钟内测试),避免状态再次变化。
高温处理:在 90±2℃至 320±5℃的温度下放置数小时至数天,测试材料的耐热老化性能;
浸液处理:将样品浸入蒸馏水、沸水或特殊液体中,测试其耐液体侵蚀能力(如电缆在地下水中的绝缘性能);
受潮处理:在 20±5℃、相对湿度 95±3% 的环境中放置数小时至数天,测试材料的耐潮湿性能(如户外绝缘子)。
在实际测试中,环境和介质的影响往往是 “叠加" 的(如高温 + 高湿),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控制变量,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单一变量原则:比较不同材料的性能时,仅改变 “材料种类" 这一变量,保持温度、湿度、介质等条件一致。例如,测试 A、B 两种塑料的击穿强度时,需在相同温度(23℃)、湿度(50%)和介质(空气)中进行。
标准对照原则:若需评估材料的耐环境性能,需以 “标准环境"(23℃、50% 湿度、空气介质)下的测试结果为基准,对比极一端条件下的数据变化。例如,某材料在标准环境下击穿强度为 25kV/mm,在 80℃时为 20kV/mm,说明其耐热性能较好(下降幅度仅 20%)。
重复测试原则:环境因素可能导致数据波动,因此每组样品需测试 3-5 个,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LDJC 系列软件可自动计算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减少人为误差。
环境与介质对电压击穿试验的影响,本质上是材料与外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 “隐形变量" 的作用机制,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操作 LDJC 系列试验仪,更能让我们从数据中解读出材料的 “真实性能"。在绝缘材料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中,控制好这些变量,就等于掌握了试验的 “主动权"—— 让每一组数据都经得起推敲,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